早上七点,位于云南中路和北海路交叉口的茉莉花剧场已经开始了运转。进景、技术对接、声音调试……为了即将举办的活动,剧场工作人员一早就忙碌了起来。下月初,位于人民广场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这家百年剧场在历经两年改建后将正式回归。大幕重启,每一场演出和活动都是一场“考试”,小到座位扶手设计,大到舞台视觉呈现,各个环节都要经历多次调整,丝毫马虎不得。冲刺阶段,剧场上下每天都“泡”在这座小而雅致的空间中精益求精,力求开幕之时以最完美的状态迎接观众。
专业团队遇上新剧场,打磨从每一个细节开始
“二楼海报墙”“伴手礼差外包装”“定妆照拍摄”……剧场三楼,宣传部门办公桌上的日历写满了待办事项,一旁则摆放着为观众准备的文创——精巧的罐头绿植以及与剧场名相得益彰的茉莉花香皂。为了配合开幕演出季的启动,剧场特地定做了海报贴纸,并手工贴在这些周边产品上。200份的总量不是个小数目,团队正加班加点地赶工。
【资料图】
“我们都把自己称作‘花匠’。”剧场负责人杨丽娟笑着对记者说,就像鲜花盛开前需要一批人的默默耕耘,一座剧场的开业亦是如此。去年年底,“茉莉花”就进入试运营阶段,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环球舞台演出季剧目《12個人》和观众一起度过了跨年夜。为了更好地了解观众的体验感,剧场在演出结束后设置了扫码问卷。空调的声音大了些,有时听不清台词声;场内温度体感偏低;二楼座位的视线略有遮挡……观众反馈的每一个细节问题团队,他们都记录了下来,并及时加以调整。
作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继安福路288号艺术剧院、D6空间、戏剧沙龙、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之后运营的又一剧场空间,茉莉花剧场汇聚了专业的工作团队。然而,新挑战依旧不断。《12個人》三天的演出恰巧遇上低温的天气情况,剧场内部的穹顶式设计又使得热气不易聚集。“第一天剧场提前三小时打开了空调,有观众反映有些冷,第二天我们又提早了半个小时,最后得出结论,五度左右的室外温度,需要预留出3.5小时的空调制热时间。”杨丽娟说:“新的剧场、新的运营,我们仍在加紧摸索中。”
细节之处的优化不仅仅在台前,也发生在观众看不见的幕后。《12個人》演出结束后,剧场舞台组总监张曦和同事们发现控台人员由于距离原因无法进行即时的调整,于是决定对线路进行改造,将位于三楼的操控室搬到了一楼舞台后方。“一楼离演员更近,可以清楚地听见台上的声音,现在的安排可以保证更好的演出质量。”他说。
传古又承今,茉莉花元素栖身于各处
对于不少上海人来说,茉莉花剧场是一个充满怀旧意味的地标。这座闹中取静的剧场是上海影院史上第一家“国片之宫”,见证了被誉为“新时期话剧发轫之作”的话剧《于无声处》的首演。已目睹百年光景的“茉莉花”承载了几代人的文化记忆,是一座在时代脉搏上成长起来的剧场。
“剧场的设计传古又承今。”杨丽娟介绍,在修缮过程中,项目团队始遵循着两个原则,在尽可能保留原有历史风貌的同时,完善剧场的现代化设施、提升剧场使用体验。
走进剧场里,茉莉花元素栖身于各处,从镂空的窗花到楼梯栏杆上的花饰都采用了茉莉花的图案,盥洗室地上的瓷砖是茉莉花式样的,各种指示牌上也装点了一朵清新的茉莉花。不仅随处可见茉莉花的图案,还能闻到淡雅的茉莉花香,连洗手液也是茉莉花香型的。
百余年间,这座坐落在市中心的剧场空间,作为生动的时代注脚见证着艺术形式的更迭和内容的创新。如今,“茉莉花”馨香即将再释,为演艺大世界带来更多专业话剧演出,也为观众提供又一处“入戏”之所。
作者:王筱丽
图片: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供图、王筱丽摄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艺术中心